新闻详情

做新时代文明人·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 | 优秀作品系列①:《文明的火种》

来源:http://www.gdspeech.com.cn/news1152288.html
时间:2025-11-7 10:19:00

 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、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、广东省教育厅、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、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,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、广东演讲学会承办的“做新时代文明人·助力‘百千万工程’”故事会活动圆满结束。我们将持续推出系列优秀作品,传播新时代文明故事!



 

中山大学 谢涵之 《文明的火种》故事稿

 

在中山大学康乐园求学的日子里,每当我步入图书馆前,总会特意绕到东南区1号楼——陈寅恪先生的故居停留片刻。阳光在青石小径上投下斑驳光影,墙角的青藤静静攀缘,时光仿佛在此放慢了脚步。此刻,关于先生的往事,点点滴滴涌上心头。

五十年代初的一个清晨,先生即将给历史系的学生授课。此时的他视力已严重衰退,目力所及仅剩模糊光影。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长衫,纽扣一丝不苟,袖口平平整整,先生端坐书桌旁,请助手将讲义通读一遍。晨光中,他闭目凝神,细细倾听,不时提出某处史料可再斟酌、某处注释应更详尽。望着先生瘦削的面容,助手忍不住劝他:“先生,这节课只有一个学生,不必如此辛苦。”先生却微微摇头,目光坚定而高远:“既登讲台,即存敬畏。文明传承,岂因听者多寡而有别?”

上课铃响,他执杖步入教室,身形清瘦却仪态端方。讲到《秦妇吟》时,他忽然停顿,轻声问:“同学,你侧后方那扇窗是不是没关紧?我听见风声有点响,若是凉,就挪近些。”那位学生后来才知道,先生是从纸张翻动的声响与气流细微的变化中感知的———这常常被人忽略的细微之处,正是先生以心代目的深沉关怀。

是啊,文明的温度不在宏大叙事,而在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关切。正是在这些细微之处,闪烁着大师最为温暖的人性光芒。

这般细致入微的关怀,在我们中大的传统中渊源有自。它不仅见于陈寅恪先生对学生的点滴用心,也体现在诸多大师的日常言行中:鲁迅先生于冷峻批判中藏着的温热关切,傅斯年先生对学生事无巨细的悉心指导,容庚先生耐心点拨学生的严谨与温和——大师们的文明之光,既在学术传承,更在这日常相处中的人文细节里时刻召唤着我们年轻学子。

而在今日康乐园中,这光芒依然明亮:有的老师在深夜仍耐心回复我们的提问,有的老师在课前细心感受空调的风向,提醒我们避开风口就坐;更有“筑梦为光”的陈伟武教授,在茶香袅袅中,以泡茶般的耐心与细致启迪我们的心灵……文明的火种,正通过一代代师者的言行,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绵延不息。

沐浴在这光芒中,我也努力传递这份温度:在课堂上,有同学遇到疑难,我便想起陈寅恪先生即使只面对一个学生也全情投入的治学精神,总会主动分享笔记,共同探讨。网络交流中,秉持着先生“自由之思想,独立之精神”的原则,我坚持理性发声,尊重不同观点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止,既是在践行“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”的校训,也是在接续那不息的文明的火种。

陈寅恪先生失明而不失察,身困而道愈明。他用生命诠释:知识或许会蒙上阴影,但文明永远需要传承;个体或许会遭遇限制,但人文关怀永不缺席。这份嘱托已融入中大的血脉,也将由我们继续传递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我愿从细节做起,以心传心,让文明的火种燃得更暖,照得更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