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、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、广东省教育厅、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、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,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、广东演讲学会承办的“做新时代文明人·助力‘百千万工程’”故事会活动圆满结束。我们将持续推出系列优秀作品,传播新时代文明故事!
澳门亲子演讲会 蔡依莹 《让家,长出绿意》故事稿
大家听过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吗?我家是——家有一宝,变废为宝,全家都是宝!
猜猜这个“宝”是谁?不是我老妈,也不是我老爸,他呀是我老公——一位在澳门土生土长、热心社团又热爱钻研的澳门青年。他总是把新鲜想法带进生活,把家里变成他的“实验基地”。
而我,作为法律从业者,习惯理性与秩序。起初,我对他的“创意生活”始终保留:在他眼里,垃圾会说话;而在我眼里,它们呀不像话。
直到那天,我在厨房翻出了一根番薯,它发芽了,表面干皱,芽眼里面冒出了细白的根须。我二话不说,拎起就往垃圾桶走。
“停!”他一个箭步冲来,“这不是垃圾,是生命啊!”
我一愣:“你……要吃它?”
“不,我要种它。”
说干就干。他拿来了玻璃杯,倒进清水,从旧牙刷上拔下三根牙签,稳稳插进了红薯两侧,像搭一座微型吊桥,轻轻地架在杯口,让红薯底部轻触水面。
“水不能多,会烂;水也不能干,要润。”他边操作边讲解,像在做科学实验。
“这也能活?”我半信半疑。
“等光来就行。”他坚定地说。
于是,我们茶几上多了一个“薯光实验室”——一根红薯,静静地泡在水中,就像是在泡温泉。
三天之后,我早起倒水,发现——咦奇怪了,这芽眼处冒出了嫩绿的小尖,如婴儿探头,怯生生地望着这个世界。
“你看!”他比我还激动,立刻拍照记录,发到家庭群里面。连我妈也说:“这薯成精啦?”
一周后,绿藤疯长,叶片舒展,像小手掌朝灯光伸去。在澳门濠江中学读书的小侄女在来家里玩的时候,不再盯着大电视了,而是蹲在茶几旁数了起来:“一二今天又长了两片!”
他开始教她观察:“你看它向左歪,你猜是为什么?因为光从那边来。这就是植物的‘向光性’。”
小侄女听得入神,还为红薯画起了成长日记,写下:植物也会“走路”,我的“薯光成长记”。
大家不信?请看大屏幕!
最让我意外的是,某天晚饭前,他轻轻地摘下几片嫩叶和藤尖:“今晚加菜。”
我皱眉:“这也能吃?”
“当然,番薯叶清甜得很呐。”
蒜末爆香,翻炒几下,一盘翠绿油亮的蒜蓉番薯叶端上桌。
我夹一筷子试了一下,清香柔韧,舌尖一颤。
原来,一根被丢弃的红薯,只要一点水、一缕光、一份心,就能绿出一片家的温度。
这位被我们笑称“居家版达·芬奇”的他,正把绿色文明,悄悄地种进日常。
从那以后,我们家变了——果核泡水,长成阳台小绿植;饮料瓶剪开,种上薄荷,我们放在阳台上,也是一个非常美的观赏物;旧毛巾剪条编成拖把,侄女称它为“环保大力士”;外卖盒洗净晾干,装进调料、装上文具。我曾是“即抛族”代表,如今也学会了一句:“老公这个还能用吗?”连小侄女也变了——苹果籽攒在瓶里,盼着开花结果;橘子皮晒干,做成香包挂在书包上;纸箱搭起了动物的城堡,贴上标签“零废弃乐园”。
在这里,我也想邀请每一位朋友——不必等待惊天动地的改变,从厨房那根发芽的土豆开始,从阳台那个空瓶开始,从那个手中正要丢弃的果核开始。试一次,留一寸心,给一点水,给一缕光。 因为改变,从不遥远;它就在你愿意停下来说一句:“等等,也许还能够再活一次”的那一刻。
让我们一起,让家,长出绿意;让家,变成光开始的地方。